煤炭的铁锈时代说明什么
山西地区:本周山西地区动力煤价格维持下行态势运行。
从三月下旬开始,电厂不再急于大量采购煤炭,而是积极消耗自身库存;预计四月份仍会处于消化库存和消极采购时间段。在下跌行情中,即使需求端有少量采购,也纷纷压价还盘,很多采购方将船期延后,等待价格进一步下跌。
截止目前,环渤海十大运煤港口合计存煤2761万吨,较一个月前(3月7日)存煤增加了997万吨;其中,唐山港口群(曹妃甸四港和京唐三港)合计存煤1719万吨,较3月7日存煤数增加了931万吨,增幅达118%。煤炭市场需求淡季,叠加疫情压制,煤价支撑动力不足,电厂日耗迟迟达不到高位。另外,随着天气转暖,民用电负荷减少,多方面不利因素相叠加,促使电厂日耗不升反降;截止目前,沿海六大电厂日耗降至52万吨,日耗出现后继乏力港口市场煤价格持续下跌,市场参与者预期偏悲观;再加上大型煤企的量价优惠销售策略,再次加重了悲观情绪,贸易商纷纷低价甩货、抛货。进入三月份,随着南方工业企业陆续复产,沿海电厂日耗小幅回升。而上游复产较快,早已恢复至正常生产水平,煤炭运输保持正常,坑口产量远远大于煤炭消耗量。
主力煤企大幅下调四月份长协价格,加重了市场悲观气氛;在下游需求惨淡,港口锚地船舶持续出现零或者个位数的情况下,贸易商恐慌情绪加重,着急出货,报价向大集团长协优惠价格靠拢,但需求仍不见明显好转,价格还在进一步探底。四月初,沿海电厂日耗一度升至58.7万吨,但好景不长,受国外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封国、封城、封港,外贸订单被取消,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刚刚复工就被迫停产、减产、放假,企业开工率受限,导致工业用电需求回升缓慢但从电厂实际数据来看,上述情况对日耗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随着行业行政化程度的巩固,未来如果煤价跌破500元,不排除会有减产、限产、限制进口煤等供给侧调控工具出台。但最近政府提出加快中长期合同签订的要求,据市场消息,意见涉及535元基准价不变,取消捆绑销售,如果长协合同能够签订,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煤价有托底支撑作用。这些都给世界经济贸易带来严重冲击,我国进出口贸易也不会独善其身,沿海地区经济运行受到很大冲击;我国南方地区煤炭消费难有大幅改善,煤炭行业供需宽松持续,继续向煤价施压。在秦港存煤升至中位偏高水平之后,部分新增资源由迁曹线调往唐山港口群;促使京唐港和曹妃甸存煤增加较快,市场供大于求压力加大
谋划新产业,与山西一起转型跨越发展记者近日接触到的多位煤矿投资者称:山西煤矿的民营资本七成是外省投资者,他们对三晋大地是满怀情谊与眷恋的。从未生产,却一直在基础建设、设施维护、人员工资保险缴纳等方面不断投入。
这还不包括购投资者当初买矿时民间交易的议价(溢价)部分的巨额资金。据一位煤炭行业资深投资者粗略估算,本轮减量重组的80多座煤矿,涉及3000万吨以上产能,前期投入约有1000亿元以上,主要包含了投资初期缴纳的矿业权价款、煤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当地征地补偿款等。我公司与省内某煤炭集团公司多次研究形成了联合减量重组方案,已递交有关部门,待批准后将马上付诸实施从一份山西一家民营矿产投资企业向其挂靠、合资的国企集团公司提交的意见书中,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民营投资机构业主的态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重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面对这一要求,各企业感到太突然,太茫然。
如此算来,80多座煤矿已经花费的千亿元投资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两天,山西的一些民营煤矿投资者感到了焦虑,因为3月底,就是山西省煤矿减量重组工作实施与推进的一个重点时间节点,涉及重组的80多座煤矿将要在此期限内提交各自的重组方案与意见书。从严把握露天煤矿减量重组,只能以现有的合法露天煤矿为保留煤矿进行重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有关政策要求,并进行可行性论证,重组后煤矿能力不得小于年500万吨。这个通知令煤矿负责人瞬间坐蜡,但是还是积极地按照新的细则去寻找符合新要求的整合煤矿,调整制定新的方案,再次将新的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
山西曾于10多年前就开始过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初期被整合的煤矿规模都很小,2万吨、5万吨、9万吨、12万吨,本轮不足60万吨/年的煤矿企业中一部分就是从11年前的整合开始,走到今天,又迎来第二轮整合。一位煤矿矿长说,该矿主动积极参与减量重组,投入了庞大的专家团队、花费数月时间、百万经费,认真地制定出的减量重组方案,并提前一周就提交给主管部门。
另一类是井工开采模式,较露天开采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具体为前期一次性投入资金大,且一次性投入至少在10亿元以上,例如包含基建(打井掘进)投入约占总成本50%-60%,征地补偿款约1亿元,矿权收款款2-5亿元,已向政策交纳的资源价款1-2亿元,安置原矿区职工人均成本在5-10万元,年均支付在200-450万元以上。同时,还要对相关企业领导进行问责。
然而,这些投资煤矿的民营企业负责人从3月20日前后就开始变得如同热锅蚂蚁一般焦灼。希望调换角色,不再是挖煤矿的,变身高新科技企业的老板,继续与山西继续同呼吸、共命运。一位投资人说:从煤炭发展角度来说,中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利用大国,煤炭利用在能源总量中占比极高,能源利用领域的技术提升,煤炭能量的科学转换,本轮重组或许创造了新的契机。以某地市一座30万吨/年煤矿为例,从买矿权至今,就陆续投入了近20亿元。此时此刻,我认为我们被保留下去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即便是我们的煤矿被关闭了,我仍会留在山西,引导新的资本和好的高新科技项目回来,在山西继续做与能源相关的产业。记者在山西省2016年财政地160号文件、关于做好政策性关闭矿山缴纳矿业权价款退还工作的通知中,也未找到退还价款的标准,倒是在河北省类似的政策文件《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奖补办法》中看到,河北的补偿办法是每万吨年产能,补偿150万元。
对于类型不同的煤矿,主管部门是否可以依据各矿之间不同的差异,出台一些更新更细规则与指导意见呢?记者接触到的一些煤矿管理者投资者都是表达了这样的心愿与建议。一位煤炭业内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0万吨以下产能可分为两类,一类露天开采,其投入资金与煤层结构、煤矿产区面积等因素相关,这些煤矿企业大多数于2010年投建,从现有的数据看平均成本:前期基础建设投入1.2-1.8亿,征地补偿款约2.6-3.5亿元,矿权收购款2-5亿元,已向政府交纳的资源价款1.3-1.8亿元,同期安置原矿区职工人均成本在5-10万元,年均支付在200-450万元以上。
有些已将方案提报到了相关政府部门,但还未获得通过。各矿各例是否可行?如果可以按照省政府59号文件最后期限执行,我们还可以把方案做得更具操作性一些、更好一些。
如今,如果整合方案不被批准,国家究竟可以退还多少,他心里没底。鼓励300万吨以下的煤炭企业进一步进行兼并重组。
力争2020年底前6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退出。依照该省的标准,中央和山西地方财政、相关部门需要退还80多座煤矿50-100亿元已交矿业权价款。如果按3月底的时间要求,大部分企业难以完成方案的制定和协调沟通工作。总量千亿元的投入,投资者可以挽回多少损失?曾经投入的价款如何退还?退还周期?在目前的文件资料中均未提及。
该文件同时指出,优先鼓励资源相邻煤矿进行减量重组,允许资源不相邻的煤矿进行异地重组。一个在某县投资的老板算了一笔账,他们每年仅负责挂靠国有单位的职工工资就需300多万元,每年给当地的土地租赁费400、500万元,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年多时间,迄今投入了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
如此巨额的退还何时能执行到位还不是最令煤矿管理层担心的问题,各矿的情况不同,但是都有动辄数千上万职工,他们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对地方经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个矿投资10多年,还没有挖过一铲煤就要关了从第一天开始到现在,一铲子煤没挖过,最长时间的投资者已经等了10多年。二是按照59号文件要求,露天矿可以按照500万吨规模进行减量重组,但本次口头通知中,提出露天矿不在整合范围内,也就是说500万吨规模的整合不算数了。
露天煤矿在山西煤矿中占比很小,对与露天矿在山西省59号文件中并无限制开采形式、限定区域的规定,对于突然出现的新规,露天煤矿的负责人都感觉到调头转弯有些吃力,但是为了不被必定驶来的历史车轮甩出行业轨道,还是拼尽全力调整,与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究其原因:一是按照59号文件要求,企业正以2020年底为时限,抓紧制定减量重组方案。
愿意重组,也接受关闭民营煁矿投资者积极响应国家与党的政策,如果可以通过减量重组获得新生和活力,对于所有的民营投资者来说,都是最佳的出路。3月20日,煤矿挂靠的主体单位却传达了几条该矿所属某地市政府主管部门新的整合要求:露天矿不得与井工矿整合,也不允许跨区域整合。对应参加减量重组、但拒绝参加的煤矿,企业要出具书面意见备查。有些现在仍在紧锣密鼓地与重组各方进行洽谈沟通,或者正在制定相关方案。
如果3月底提交的方案不被批准,关闭二字显然太过沉重。但是,近期在疫情刚刚有所好转、各企业正准备加快推进重组工作之时,却收到了来自各地市政府部门的口头紧急通知,要求:2020年3月底前各企业必须提报减量重组方案,逾期不报,视为放弃重组,自愿关闭。
他们在担心什么?一位来山西投资煤矿多年的外省投资人称:我们绝对拥护国家和省市的减量重组行动,但是施行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令他们深感不安。根据2017年12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2017)59号文件规定:两年内60万吨以下(不含60万吨)煤矿实施减量重组,到期仍未重组的,省政府根据发展需要有序纳入去产能规划
如今,如果整合方案不被批准,国家究竟可以退还多少,他心里没底。山西曾于10多年前就开始过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初期被整合的煤矿规模都很小,2万吨、5万吨、9万吨、12万吨,本轮不足60万吨/年的煤矿企业中一部分就是从11年前的整合开始,走到今天,又迎来第二轮整合。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